居鼎鑫華府,覽中國故事!第一篇章——華夏之都文化公園
發布時間:2021-03-03 15:46:26
偉哉華夏,物華天寶,源遠流長五千載;
壯哉河東,人杰地靈,根深葉茂盛世景;
華夏之都文化公園,是山西鼎鑫集團傾力打造的一座公益性、開放型的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公園。公園所處的地理與歷史坐標,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古河東的腹心地帶,毗鄰運城鹽池,又處于古都安邑的京畿之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它的國都安邑就建在現在我們所站立的這個地方。
【總書記語錄牌】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塊具有歷史意義的語錄牌,敬錄的是總書記2017年6月視察山西時的一段講話:“山西是個好地方。古往今來,三晉大地和山西兒女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和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山西是黃河流域的農業搖籃,傳統農業歷史悠久。相傳,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蠶于夏縣、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古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說,它們均在山西南部。”總書記的這些述評,充分肯定了運城歷史文化的重大貢獻,高度評價了河東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加增強了運城人的歷史自豪感,堅定了鼎鑫集團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也成為我們建設文化工程的重要遵循。
【國寶圖】
尋根問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從這里一路搖曳而來。為了方便朋友們直觀地認識運城歷史文化的地位,從全球視角感知運城歷史文化的意義,我們特地制作了中國朝代年表和世界地質年表地雕作品,供朋友們鑒賞感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是世界上迄今唯一沒有斷線的文明古國。而運城則是4500萬年前人類遠祖出現和180萬年前燃起第一把文明之火的文化圣地。
【世紀曙猿】
【文化擎天柱】
【西侯圣火】
【華胥女媧伏羲】
《古中國的衍生發展》
【七彩鹽湖】&【海光亭】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運城鹽池情景地。它是根據運城鹽池等比例微縮建設而成。其中的七個小島,代表著鹽池七種不同的顏色,又稱七彩鹽湖。
這是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鹽池的題名。石刻的背面,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鹽池賦》。
運城鹽池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產床”,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圣地。運城鹽池是由于上古造山運動地殼變化、中條山出現斷裂而形成的古老湖泊,已有5000多萬年的歷史,蘊藏豐富的食鹽、硫酸鈉等寶藏。鹽池神奇之處在于,能夠借助天然風力和日光照射,自然結晶生成食鹽。食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已有4000余年的開采歷史。早在遠古時期,鹽池周邊就成為先民們獲取食鹽的聚集地。運城鹽池也就成為中華三位帝祖炎帝、黃帝、蚩尤為爭奪鹽池資源而發生的阪泉、涿鹿大戰處。黃帝的名相、指南車的發明者風后故里,就在現在的運城解州城東的社東村。這些遠古華夏部落間的開疆拓土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史前的第一次大融合。以至于其后的堯舜禹三位圣祖,也是圍繞運城鹽池而建都。鹽池周邊至今還保留有蚩尤故城蚩尤村、蚩尤陵、蚩尤部族生活的五龍(黎)山等文化遺址遺跡。炎帝、黃帝、蚩尤被尊奉為中華三帝祖,河東運城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楹聯:海光一色鹽堆雪;智慧千秋古到今。 趙根成聯;梁 鋒書。
楹聯:煮海臥云天行其健;阜財解慍神佑吾民。張丹薇聯;宋永勝書。
【中華三帝祖文化景觀墻】
中華三帝祖,人文五千年。這里是中華人文始祖炎帝、黃帝、蚩尤的群塑像。景觀墻上描繪的是炎帝、黃帝、蚩尤阪泉之戰、涿鹿之戰、民族大融合的情景。作為古河東九黎部落首領的蚩尤,至今仍然被苗族等少數民族崇奉為始祖。今運城鹽湖南岸的九龍山,就是九黎部落早期生活繁衍的地方。華夏之根,民族之魂,炎黃子孫的基因都深深扎根在這里,生生不息,開枝散葉于五湖四海。
【河東鹽池歷史文化】
這是一組宏闊的河東鹽池歷史文化的主題景觀墻,通過浮雕圖景,反映了河東鹽池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鹽池是中原鹽業產銷和國家財政稅收的重地,它是春秋戰國各個時期君王諸侯全力爭奪之地。因而產生了假途滅虢、唇亡齒寒、五羊大夫、伯樂相馬等成語故事和虞坂鹽道、啞姑泉、關公戰蚩尤等文化遺跡。也留下歷代文人墨客吟誦鹽池的詩文佳作,其中宋元詩人王禹偁、王惲、王翰的詩作,新中國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先生游覽運城時寫的鹽池詩歌,膾炙人口、流傳久遠。景觀墻上還介紹了鹽池天然結晶、人工撈采的傳統五步產鹽法,鹽池池神廟等內容。駐足此地,讓人懷古思今,無限神往。
楹聯:中條千古一池雪; 鹽運九州萬里風。張 勵 聯 趙 倞 書
【蠶繭與絲綢】
這是一座展示蠶繭與絲綢的大型不銹鋼雕塑,呈現出絲綢的柔美飄逸、長袖善舞的美好形象,下面是蠶繭模型,展示運城是大美華夏蠶絲的故鄉和世界絲綢之路的原點。相傳五千年前,西陵也就是現在的夏縣西陰村嫘祖姑娘“沾絲繭以供衣服”,結束了人們以樹葉和獸皮遮身的歷史,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絲綢是勤勞智慧的運城先民對華夏文明的卓越貢獻。
【農耕文明搖籃】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耕文明景觀區,全面再現運城史前農耕文明的輝煌成就。
周圍三座景觀版面,展示了河東悠久的農耕技藝和文化成就。介紹了1926年夏縣西陰村考古發現的4600年前人工切割的半個蠶繭,還有風后指南車、倉頡造字、蔡倫造紙、雕版印刷術,有養蠶制絲、傅說版筑、平陸銅鼎,石斧、石鐮、石錛、木耒、石耜、三角犁型器、木犁、金包石犁、鐵犁等牛耕技術的孕育發明。還有平陸棗園發現的漢代石磚雕牛耕、耬播圖像。
景觀浮雕和文字,系統梳理選編了“人類遠古文化河東十大遺址”,包括180萬年前的西侯度遺址,60萬年前的匼河遺址,與北京猿人晚期屬于同一類型、山西省唯一一處山洞文化遺存南海峪遺址,4600年前的西陰遺址,以及周家莊、荊村、東下馮文化遺址,都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佐證。
這里還有“人類遠古文化河東考古新發現”專欄景觀版面,及時跟蹤反映運城市近年新發現的兩個6000年前的重要文化遺址,夏縣師村和絳縣西吳壁遺址。
夏縣師村遺址,是距離運城僅6公里的一處仰韶早期聚落遺存。這里發現的石雕蠶蛹,與西陰村發現的半個蠶繭,都再次印證了運城先民發明養蠶繅絲的重要成果。
絳縣西吳壁遺址發現的青銅采煉遺存和制作技藝,對于探尋夏商形成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楹聯:河東覓處人文盛;華夏溯源古跡多。孔春枝聯;穆羽書。
楹聯:掀開華夏文明史;散出仰韶絢麗光。邵運德聯;楊林書。
【董永遇仙】
【釋文】
雖傳說神話,千秋仰止;
因孝道愛情,四海頌揚。
——歲次庚子季春 董友民 書
《天仙配》的傳說,通過影視已經家喻戶曉,至今仍是各種文藝舞臺常演不衰的經典曲目。而其中主角董永的故鄉,就在現在的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景觀版面中介紹了董永行孝感天動地的天仙配故事。這反映了農耕文明時代男耕女織的生活理想,以及對圣潔美好婚姻的向往,是運城兒女對真善美的世代追求。
中華農耕文明,從這里一路走來,取得了豐碩成果,爍爍生輝,光照世界。
正如總書記肯定的,嫘祖教民養蠶于夏縣,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運城是中華科學技術和衣食住行物質文明的發祥地。
【古中國禹都廣場】
朋友們,現在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華夏之都文化公園的主門廣場——古中國禹都廣場。這里是公園的大門,也是身后新建鼎鑫華府社區的門首景區。文化公園的各部分內容在這里交匯延續,交相輝映,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節點。
禹鑄九鼎,天下太平。這是禹都廣場的主體景觀禹鑄九鼎。
大禹治水,劃九州,鑄九鼎,都安邑,平天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國家“夏”開創基業,使運城成為最早的“中國”。
青銅鼎,最初是華夏先民烹煮食物的炊器,后演化成為權勢和國家權力的象征,成為夏商周諸代的傳國之寶。因而這里重點展示的是禹鑄九鼎,體現國家生成的莊嚴肅穆場景。請看,這座高居于中央的青銅鼎,是在運城市平陸縣發掘出土的商代獸面紋圓鼎,相比珍藏于國家博物館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后母戊鼎還早300余年,確實是國之重器、青銅之最。再次印證了古河東的歷史文化地位。
【文明浮雕】
九鼎前方兩個立側面浮雕圖像,是顯示中華遠古時代的政治文明和經濟文明。內容有謗木、諫鼓等。謗木為后世首都華表前身,諫鼓則是廟堂文化之祖。商祖范蠡、商圣猗頓,都曾在河東經商致富,是開拓中華商業文明的先驅。他們繁榮經濟、富甲天下的祖圣之訓,對于今天發展市場經濟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浮雕配以楹聯題詞。一邊是:“帝王之都,華夏之根,天下之中,運城無愧古中國;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河東當稱原京畿。”另一邊是:“鹽為國本,運為命脈,賈為活水,千古鹽池通宇內;祖乃陶朱,圣乃猗頓,善乃李家,萬年商道起河東。”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河東在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龍鳳儀門】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數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位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是一種意緒、更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無畏和自豪。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在中國文化中,鳳則代表中華民族仁慈、寬厚、智慧靈魂的美好一面。
龍鳳文化互補、相滲、合一,深化出中華文化的大千世界。可以說,在龍鳳身上,寄寓了中華民族自帝王將相宮庭到市井百姓農家小院全部的人生理想。龍與鳳像兩面鮮亮的旗幟,高揚在中華民族漫長的、奮進的歷史征途上。
崇龍喜鳳是一種濃厚的民族情結,中國人賦予了龍鳳很多美好的特征,如勇猛、正義、吉祥、美麗、瑞氣、幸福、美好、和諧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顏鳳姿、龍姿鳳采、龍樓鳳閣等等,都含有成功、喜慶、吉祥、美好的意思。
龍鳳儀門,寄托著設計者祈禱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它也是公園正門禹都廣場的吉祥儀門。
龍盤福地四時泰;門接薰風千載春。何沁學 聯;衛立鈞 書。
【堯舜禹群塑像】
讓我們懷著尊崇之心,瞻仰中華人文圣祖堯舜禹群像,向他們致敬!
堯,姬姓,名放勛,帝嚳之子。相傳堯是遠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三皇五帝之一。史稱唐堯、帝堯、堯王。
舜,姚姓,名重華。氏族社會后期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史稱虞舜、舜帝,三皇五帝之一。
禹,姒姓,名文命,為夏后氏首領。肇創華夏版圖,史稱大禹、帝禹、夏禹、禹王。
總書記講到: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古籍中,也有記載堯舜禹都曾在安邑建都。華夏文化公園,以及整個新建鼎鑫華府社區,都是建設在禹都安邑的神圣大地上,因而可以驕傲地說:建在最早叫中國的古老大地上,一脈相承、融古鑄今。
【中華三圣圖】
圍繞堯舜禹群像,周圍是大型景觀浮雕“中華三圣”圖。版面展示了堯帝、舜帝和大禹的歷史功績和文化影響。
堯天盛世,天下為公。這里有堯王和其女兒娥皇女英像。毛主席賦詩:“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贊美娥皇女英,歌頌為人民犧牲奉獻的先烈。堯時分職設官,協和萬邦,訪賢禪讓,大同小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景墻上還有永濟、絳縣堯王故里遺跡,以及堯時民歌《康衢謠》等內容。
舜日重華,德孝千秋。描繪了舜耕歷山、堯王訪舜,中華畫祖、舜妹敤首等故事;以及舜作九韶、弦歌南風的故事;運城舜帝陵、永濟舜帝故里,遷居垣曲負夏,以及舜時民歌《卿云歌》《南風操》等內容。《史記》記載“天下明德自虞舜始”。毛主席有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充分肯定和贊頌了堯舜之風和大同盛世。
大禹治水,開國奠基。鯀、禹父子前仆后繼帶領華夏先民治水。這里有禹鑿龍門圖像,劃九州,鑄九鼎,創版圖,都安邑,厘定賦稅,安定天下、八方來朝的故事,以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五子之歌等傳說。古中國草創,華夏先民已在這里響亮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主思想,影響深遠。
景觀版面背面,是運城市文旅局黃勛會局長所作、著名書法家原旭東先生書寫的《堯舜禹賦》,還有鼎鑫華夏文化研究會創作的《堯舜禹頌》。一賦一頌一歌一景盡收華夏之都文化公園,足以讓人們吟誦自得,暢懷古今。
【堯舜禹賦】
三晉之南,大河之東,皇天賜鴻運,后土佑蒼生。四千萬歲曙猿華誕,兩千萬祀鹽池天成。百萬載西侯圣火,五千年華夏文明。炎黃蚩尤因鹽而戰,江山一統;堯舜夏禹建都興邦,志在大同。
唐堯放勛兮,仁者無敵。河東腹地,遍布圣跡。東堯西堯中堯三嶺,帝君踏石留印;堯寓堯都堯宿三村,陶唐遺風映日。堯王臺托舉宏仁大義,堯王廟燭照豐功偉績。禪讓帝位,大公無私;選賢任能,凝心聚力;治理水患,解民憂思;鏟除六害,天下安逸;教民稼穡,豐衣足食;民本至上,政綱彰彌。《史記》稱云:”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孔子贊曰:”惟天為大,唯堯則之。”感之曰:繼炎黃,傳虞夏,啟文明,定中華,垂譽先祖;邀鼓諫,解民憂,施仁政,公天下,蒙恩后黎。
虞舜重華兮,德孝無雙。蒲坂諸馮騰瑞氣,姚墟舜原毓上皇。重華雙瞳,視野八方,海納百川,襟懷無量。耕歷山,尊為都君;種苧麻,兄弟情長。雷澤興漁息爭端,河濱制陶領風尚。事親以孝,二十四孝誰為首?待人以德,天下明德君濫觴。自有帝堯賞鑒,擔綱治國安邦。舉大禹治水,開龍門萬里浩蕩;命后稷稼穡,播五谷千秋飄香。推”五典”,禮儀至上;定”五刑”,惡懲善揚。高歌南風兮,民暖洋洋;禪位大禹兮,公心堂堂。敬之曰:孝感天下,德播人間。舜日堯天,寰字仰瞻。
大禹文命兮,功德無量。堯舜之時,宇宙洪荒,百姓漂泊,背井離鄉。鯀受堯命,寄望息壤。九載枉封堵,身死為國殤。大禹治水,后來居上,堵疏結合,哲人思想。三過家門而不入,義薄云天;四隩隨遇十三載,孤膽忠腸。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四海會同,六府并修,人民安康,家國和昌。頌之曰;大禹精神,與日同光。令五嶺三山開道,征千流萬水歸降。鐵肩擔道義,功績可輝煌。
謂我河東,堯舜禹在此建都,這里最早叫中國。有道是: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河東當稱原京畿;帝王之都,華夏之根,天下之中,運城無愧古中國。
謂我河東,堯舜禹大愛無疆,這里最稱首善地。君不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堯舜踐行五千年,普世價值何出西域?君不見,忠義仁勇禮智信誠,道德準則啟河東,核心價值原始基因。
謂我河東,堯舜禹天下為公,這里最早譽大同。孔子祖述堯舜,喟然而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贊曰——
天耀河東立神壇,一鹽攬盡萬千緣。
坐擁曙猿靈長祖,肇啟西侯圣火源。
炎黃蚩尤龍蛇盤,堯舜夏禹天地翻。
陶潛愿景未足奇,大同社會五千年。
【堯舜禹頌】
運城古稱河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中華民族的根祖之地,中國文化的發祥之處。這里鐘靈毓秀,地靈人杰,凝成了傳統文化的原始基因,閃爍著民族精神的思想光芒。
運城也是人類古老文明的濫觴,根祖文化是運城歷史文化鮮明的特征。中條、華水、華山的“中華”二字,成了中華民族冠名的重要依據。中國的三位人文圣祖堯舜禹,都曾在這里建都。堯初都蒲坂,后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形成了中國早期的國家雛形。從華胥女媧、炎黃蚩尤到堯舜禹,華夏文明孕育萌生,是中國古文化的創始發端,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特有氣質。
帝堯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奉行德政,心系百姓,茅茨土階,公正無私,選賢舉能,禪讓為民,使“堯天舜日”成為中國黎民百姓的希望。《史記》記載:堯“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孔子評價堯說:“唯天為大,惟堯則之,帝王之德蓋盛于堯。”
虞舜一生,受禪讓施仁政,定法典,開學校,選人才,治洪荒,播五谷,至孝至善,厚德載物。倡導修身、持家、為政、治國均以道德為本。《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重,孝為先,重教化”。
大禹為夏朝開國奠基,又稱夏禹。他十三年治水成功,劃定九州,鑄造九鼎,安定天下。以公忘私的高尚情懷,任勞任怨的非凡品質,堅韌不拔的卓絕意志,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獲得世人敬重。古籍記載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功高德劭的中華圣賢。
堯舜禹留給河東大地的文化資源主要有:中庸高位、協和萬邦、敬天智慧、大公理念、以德為先、孝老愛親、和家睦鄰、勤政愛民、家國情懷等。因此,孔子”祖述堯舜”,昭示著對堯舜禹優秀文化思想的尊重和傳承。
古中國出現堯舜禹三位至圣先祖,讓那個時代成為儒道諸家以及先賢志士追尋稱頌的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理想社會。
堯舜禹先后都在古河東建都,使這里成為最早的“中國”。都曾表述過“允執厥中”的思想,推行中道才能治理好國家。“中和”是中華民族的哲學理念,在《尚書》《易經》《禮記》《中庸》《論語》等典籍中已有論述,將“中”“中行”視作高尚正直之道,中庸公正和諧仁愛被確定為治國理政的原則和民族精神。所謂“中國”,就是屹立天下之“中”而行“中庸”之國,尚“中德”之國,貴“中和”之國。以“中”而命國名,集中表達了上古先賢將“中”提升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理念而傳至子孫后代,彰顯了“中國”堅持中行和諧之道,永遠無愧于天地之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會理想。
【“古中國”文化廊架】
現在我們徜徉在景觀工程“古中國”文化廊架下。這里鐫刻的有李學勤、蘇秉琦等著名學者、專家教授對運城“古中國”歷史文化的經典論述,還有國家高考試題中有關運城的部分內容,這些都突顯了運城歷史文化的社會認知和巨大影響。
【古中國輝煌成就】
這一組景觀,是集中反映運城古代文明,包括以衣食住行為代表的物質文明,琴棋書畫所表現的精神文明。
物質文明有,嫘祖養蠶以解決穿衣,后稷稼穡以解決吃飯,傅說版筑以解決建造,奚仲造車以解決出行,以及伯益鑿井等發明創造。
精神文明有,舜帝撫五弦琴歌南風,象發明象棋,敤首是中國文化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畫家,衛夫人則是書圣王羲之之師。河東先賢為中華文化形成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
嫘祖養蠶
嫘祖,史載黃帝之妻,中華養蠶繅絲的創造者,被尊為蠶神娘娘,系夏縣西陰村人。她心靈手巧,聰明智慧,在田野采集果實,用草莖樹皮捻線縫衣。看到野蠶抽絲結繭,受到啟發,便發明了養蠶制絲紡織衣物的技術,教民養蠶制做衣冠被服,結束先民長期獸皮樹葉為衣的原始生活,開創男耕女織華夏農耕文明,奠定中國蠶絲業發源地。
【釋文】
勞勞拜族祭神桑,喜得絲成愿已償。
自是西陵功德盛,萬年衣被澤無疆。
——清·康熙帝 七絕一首
庚子春月 河東 葛崇收 書
后稷稼穡
后稷,姬姓,名棄,又稱稷王,為周始祖。相傳他是堯舜時期的農官。春耕為稼,秋收為穡,亦泛指農業生產。后稷從小喜愛農業勞動,長大后重視農業,善于觀察研究農耕技術,教民稼穡,開荒拓田,時播五谷,被稱為稷神,也尊為農神,為華夏農耕文明始祖之一。運城稷王山和稷山縣,都是以他名字而命名。
【釋文】
五谷九州人命脈,
千秋一座稷王山。
——扆軍宣 撰 王 陸 書
【釋文】
后稷稼穡
人惟邦本本由農,曠古誰高后稷功。
百谷且繁三曜在,牲牢郊祀信無窮。
——唐代周曇《三代門·后稷》
庚子春 陳慶軍 書
奚仲造車
奚仲,任姓,奚氏,名仲,夏朝工匠,禹執政時任車正,執掌車服諸事,是畜力車的發明創造者.他在禹都安邑創制的木圓輪與車軸距結構的馬拉車,是當時世界首創。畜力車改變了人類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出行,推動了驛道建設,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奚仲被尊為中華造車鼻祖,后世奉為車神,以功獲封為薛侯,為春秋薛國始祖。
【釋文】 千古造車第一人——徐建民 敬書
【釋文】
轅車馭馬嘯風塵,轆轆轔轔時代新。
駛遍九州山水處,千秋稱頌造車人。
——歲庚子春月 趙毅 書
傅說版筑
傅說,殷商高宗時期的一位圣賢。相傳他發明版筑術,用兩塊木條相夾,填入泥土,用石杵夯實,層層加高,筑成一堵土墻體。他是奴隸出身,在鹽道筑路為生。商王武丁巡察發現傅說,便舉他為相,創立武丁中興,譽為中興之相。版筑法,沿用至今,為中國建筑業發展奠定基礎。中條山下平陸縣澗水稱圣人澗,就是傅說故里。
【釋文】
傅說版筑
多謀足智是雄豪,版筑之功技術高。
說命三篇能盛世,文章經世亦風騷。
——時在庚子春月 衛行立 書
奚仲造車
奚仲,任姓,奚氏,名仲,夏朝工匠,禹執政時任車正,執掌車服諸事,是畜力車的發明創造者.他在禹都安邑創制的木圓輪與車軸距結構的馬拉車,是當時世界首創。畜力車改變了人類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出行,推動了驛道建設,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奚仲被尊為中華造車鼻祖,后世奉為車神,以功獲封為薛侯,為春秋薛國始祖。
【釋文】 千古造車第一人——徐建民 敬書
【釋文】
轅車馭馬嘯風塵,轆轆轔轔時代新。
駛遍九州山水處,千秋稱頌造車人。
——歲庚子春月 趙毅 書
伯益鑿井
【釋文】 伯益鑿井 ——衛立鈞 敬書
【釋文】
天下第一井
——唐貞觀年奉詔 立
歲次庚子春 重立
舜歌南風
虞舜為中華三圣祖。他在運城鹽池岸畔巡察并撫五弦琴歌南風。《古今樂錄》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史記·樂書》曰:舜歌《南風》而天下治,《南風》者生長之音也。《南風歌》為: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抒發以民為本,民富國強思想。鹽池神廟建有虞舜歌薰樓和彈琴處。
【釋文】
舜歌南風而天下治
——錄自《史記·樂書》 趙千民 書
【釋文】
《南風歌》
——庚子暮春 牛勝江 書
畫祖敤首
敤首,相傳系舜帝同父異母妹。她是中華最早以畫入史載有名字的畫家,被尊為中華畫祖,又稱畫嫘。《畫史會要》道:畫嫘,舜妹也,畫始于嫘,故曰畫嫘。《漢書.古今人物表》載:敤首舜妹,最早做畫人。《列女傳》盛贊她善畫,造化在心,別具神技。運城舜帝陵建有敤首祠,有“敤首作繪圖”和《敤首頌》。
【釋文】國畫之祖 。 ——吉師 敬書
【釋文】
造化在心,別具神技 。
——語出西漢劉向《列女傳》
庚子春月 河東 牛躍乾 書
【釋文】
敤首作畫
生龍活虎首開山,筆下傳神譽世間。
畫祖心中多色彩,魚游水里鳥翔天。
——庚子桃月 河東 張劍鋒 書
衛夫人書藝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汝陰太守李矩妻,河東安邑人,東晉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蒙師,她書藝被譽為“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宛然若樹,穆若清風”。她撰寫書法著作《筆陣圖》,影響深遠。王羲之也作《題筆陣圖后》,都是中國早期書藝精典。她出身魏晉時書法世家,其親屬衛覬、衛瓘、衛恒,都是書法家及理論家。
【釋文】

【古中國圣賢】
從三皇五帝到堯舜大禹,是中華煌煌青史的開篇,英雄輩出的時代。除炎黃蚩、堯舜禹等人文始祖之外,運城熱土上還留下許多神話傳說和經典故事。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組古中國圣賢名士榜浮雕,共刻畫了65位上古至先秦的河東名人,全面反映古中國的歷史文化輝煌。
有盤古開天、燧人取火、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春秋五霸晉文公、戰國七雄魏文侯等人物故事。還有夏大夫關龍逄(peng)(相傳系關羽始祖)、還有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鬼谷子授徒、荀子勸學、商鞅變法、韓非論法、孫龐斗智、將相和、吳起、張儀、神醫扁鵲、趙氏孤兒等人物故事。
古中國群星璀璨,大河東先賢爭輝。他們都是中華古老文明的開拓者、奠基者。
【禹王臺】
這是仿古建筑禹王臺,是依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縣禹王城遺跡設計構建的。
圍繞禹王臺是一組文字地雕:這里最早叫中國。這組地雕共有四幅,分置在禹王臺東西南北四面,分別是夏縣禹王臺舊址,芮城大禹渡,河津魚躍龍門,古籍中的禹貢圖。大禹渡,是大禹治水的一處遺址。古龍門為大禹所鑿,留下魚躍龍門的千古美好傳說。禹貢圖,是依據先秦經典《尚書·禹貢》繪制,為禹定九州分域圖,也是中華初肇版圖。這組景觀與全園文化景觀相呼應,再次點明“這里最早叫中囯”的豐富蘊涵。
【華夏文明 璀璨河東】
放眼世界看中華,堅守自信謀發展。
在禹王臺前,還有一組文化景觀:“華夏文明璀璨河東,屹立世界文明之林”。這是在世界歷史文化景觀下,在與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的對比中,考察認識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古國。
“華夏文化珍品呈現,采擷館藏文化之秀”。這是從運城博物館的177件館藏珍品中,精選展示的部分文物。有小口尖底瓶、青銅鼎、彩陶、甬鐘、銅爵等。折射河東文明的歷史光芒。
【非遺光彩】
運城不僅有102處國保單位,而且目前擁有2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300余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展示的就是運城市非遺項目的內容。
包括堯王神話、董永傳說、蒲州梆子(蒲劇)、運城眉戶、臨猗鑼鼓雜戲、絳州鼓樂、永濟背冰、民間社火、聞喜花饃、稷山螺鈿漆器等。非遺是一個民族最深層廣泛的文化基因,具有充沛的文化活力,是發展全域文化旅游、開發地方文化產業的寶貴資源。
楹聯:非遺絕活馳名遠;大美河東贊譽多。 石 言 聯 楊富生 書
楹聯:自古文明根祖地;而今華夏代言人。 張 登洲 聯 趙千民 書
【詩經中的河東】
泱泱中華,是詩的國度。
詩言志,歌詠言。作為文學王冠上的明珠,詩歌歷來是民族情感的噴發,時代精神的體現。河東古老文明,也譜寫在詩歌史上。中華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唐風、魏風篇,就記載了優美雋永的河東古詩,成為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至今選入大學中學教科書,經久不衰。這一景觀中選錄了《伐檀》、《碩鼠》、《鴇羽》、《采苓》等篇。
【河東歷史名人畫廊】
我們面對的歷史文化名人畫廊,是運城秦漢至清代的部分人物故事。包括司馬遷、司馬光、關公、柳宗元、裴度、王勃、王維、王之渙、關漢卿、楊深秀等53位河東先賢。這是華夏文化公園先秦文化的延續,也是后面鼎鑫華府整個社區文化工程的連接。表明河東文化、中華文明,從古至今延綿不斷,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回首華夏之都文化公園,歷史畫卷,呈現眼前,它猶如一條文化大河,源遠流長;就像一座文化寶山,取之不盡;好似一首民族壯歌,經久傳唱;它更是一面人文大旗,張揚著鼎鑫竭誠為社會服務的初心使命。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運城人民繼往開來,奮發圖強,一定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更加宏偉的篇章。
華夏公園夜景實拍圖?
厚德載物 福報三代
愛出愛返 福往福來
咨詢熱線:0359-2488077
鼎鑫集團——文化至高無上
鼎鑫集團官網:www.gogdy.com
值班編輯:仁者愛人